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哥本哈根纪行:2035年我们需要2个地球?

/郑良中

清瘦,口才好,目露精光,谈起气候变化总是激情澎湃,他就是贾峰——环保部宣教司副司长,身兼北大等6所高校客座教授。

25日下午,贾峰的讲课从工业文明的终结开始。“以大机器为代表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即将结束”,引用的这个结论目前已获广泛共识,作者是《第五项修炼》作者彼得·圣吉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。

地球不能承受之重

能源有限,承载能源的环境容量也相当有限。摆一组中国能源储存的数据:石油还可消费13年,天然气是40年,煤炭为60年。这些,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早已经不厌其烦地推演和演说过。

当然,也有论者乐观地说,不要恐慌不要悲观,等到2050年核聚变实现后,人类将不必节约能源。但那早已是地球不能承受之重。

贾峰借用科学术语说明了几个数字。中国人的人均生态足迹量最高限是0.91全球公顷,现在是2.1全球公顷,相当于国家生态承载力的2.3倍。美国人均生态足迹是7.9全球公顷,按照美国人的耗能势头,我们今天需要4.5个地球。

到2031年,从GDP总量看,中国人将像2004年的美国人一样有钱。更严峻的是按现在的势头,到2035年,我们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承载。

哥本哈根的“药方”

地球需要休养生息,需要大夫开药方。

众所周知,全球气候变化经历了4个不同年代的立法;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气候会议确定了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”;1997年京都议定书与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确定“1990年基础上减少5.2%”;2007年确定巴厘岛路线图;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与第15次缔约方大会。

多国官方普遍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一次成功的峰会,因为从政治角度考虑,只要峰会召开,国家元首或领导人来了即为成功。

长期研究气候外交的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在课堂上,把这个会议私人评价为“聊胜于无,难言成功”。因为其既没有达成有约束力的框架协议,也没有达成一个政治协议。但是,贾峰从现实路径出发的评价是,“不是最好的,是可以接受的”,“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度以内”,还是具有现实意义。

坎昆会议的期待

再过半年,又一次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。和去年的哥本哈根一样,这个会议一开始也被寄予了厚望。但在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博士看来,即便是坎昆会议也难有实质性成果。原因在于:第一,美国众议院行动太晚,拖了后腿;其次,因为欧洲债务危机,欧盟扮演不了领导者。

河床里如烤鸭一样的天鹅,海水里还在大口吐油的管道……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再次引发全世界的持续关注。全世界都在思量一个问题:类似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故离我们还有多远?

2010-06-29 05:26:46 来源:长江商报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郑良中

郑良中

2篇文章 13年前更新

现为《长江商报》助理总编辑、编委会成员。北京大学《财经》杂志奖学金获得者(2009)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2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10年 2篇